close

 

DSCN3378

     黃豆變納豆、蔬菜變泡菜,營養變加倍。發生了什麼神奇事?

古早時代沒有冰箱,為了保存食物,可能在西元紀元前數千年,

在使用山羊乳、牛乳時就偶然發現了「發酵」。尤其日本,因為

濕氣很重,反而演變成發酵食品的先進國家,連黴菌都能有效利用,

生產出醬油、味噌、米醋等調味料。

     納豆也是日本和尚無意間發現的。用醬油蒸煮曬乾後的大豆,

原本保存在倉庫的乾稻草上,竟發酵產生黏稠拉絲的納豆,更加可

口下飯。

     韓國人則想到利用辣椒、蒜頭及鹽分保存各時節的蔬菜,成為

現今的泡菜。事實上,發酵最早是描述釀酒過程中氣泡產生的現象

,是微生物利用釀酒原料中的醣類成分代謝產生了二氧化碳,並釋

放到外界所造成。

     但隨著科學知識及加工技術的演進,只要是因微生物(包括乳

酸菌、酵母菌、納豆菌等各式菌種)或微生物所含酵素的生理活動

而引起的化學變化,將大分子分解轉變成小分子的過程,例如澱粉

分解成寡糖、雙醣、單醣,或是蛋白質分解成胜肽、胺基酸等,都

可稱為「發酵」。

     發酵與腐壞都是菌種作用的結果,差別就在於發酵過程中益菌

獲勝。發酵過程中的高鹽、酸性環境及發酵菌種的存在,有助於益

菌生長及代謝,相對也是在抑制雜菌;益菌為了要生存,透過本身

的酵素系統,將原料成分代謝轉換成其他可利用的營養物質,才會

增加了原本不存在或少量存在的新營養物質,不純粹只是好吃、易

吸收而已。

     《手釀》作者無蝶夫人(柴小舟)提到,從日本人為什麼長壽

的各種研究看來,梅子經過鹽發酵而成的檸檬酸及木脂素,是戰後

讓日本邁向長壽大國的功臣。鎌倉時代的武士們為了保健,每天

早晚一定各吃一顆梅干。

     而我們熟知的紅麴,代謝產生的莫那可林K(Monacolin K)

便成了近來熱門的降膽固醇成分,蛋白質則可能轉化成抗菌胜肽,

或抑制血管緊縮素轉換酵素(ACE)活性的胜肽,有助降低血壓!

      誰又知道浸泡臭豆腐的滷水竟含有超過數百萬種菌種?喜歡

吃的人只知道喜歡那臭味,但陽明大學生化所教授蔡英傑卻能從其

中發現兩隻乳酸菌種,2009年最新發現的這一隻就命名為「CHAO

DOU FUII(臭豆腐的台語發音)」。或許我們該重新評估,並且重

視這些老祖先的智慧所產生的傳統飲食。

<摘錄自康健雜誌>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夢想.希望.真實~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